第九百零一章 问计-《战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  十一月十五,夜,苍耳河南岸,联盟大军帅营。

      虎贲军总管郭明、风云军总管徐十三、联盟第二军总管曹昆、联盟第三军总管岳高、豹骑军总管张雄匆忙赶至帅营。

      迎接他们的是总管夏侯哲和参军事李孟尝。司马袁安因为要留守赤峰总营,居中调度,于是便由总管夏侯哲临时代理他的军事参谋职权,辅佐韩世谔进行少郎河大战。

      夏侯哲自芒砀山举旗就追随李风云征战四方,在联盟草根将领中资历较老,此次出塞作战,他统领联盟步军团独当一面,迅成长为联盟统帅级大将。这也是司马袁安敢于留守赤峰总营,而让夏侯哲代替自己辅佐韩世谔的原因所在。

      韩世谔代表了联盟贵族势力,他与联盟草根势力有着天然隔阂,所以不论是袁安还是夏侯哲,辅佐是假,制约才是目的。在李风云不在的情况下,联盟草根将领愿意遵从司马袁安的命令,也可以接受夏侯哲的指挥,但绝对不会俯听命于韩世谔。韩世谔对此心知肚明,为了谋求共同利益,他愿意积极配合,极力争取内部的团结。

      在坐五个军总管,除了豹骑军总管张雄,这位东都禁卫军的前武牙郎将,中土名将韩擒虎的老部下,韩世谔的手足兄弟,绝对听命于韩世谔外,其他四个总管,郭明、徐十三、曹昆、岳高全部都是李风云的绝对亲信,所以韩世谔有自知之明,他这个副帅有名无实,他这个“中土名将之子”与慕容知礼那个“名将之后”的作用实际上都一样,都是李风云拿来彰显中土强大、威慑塞外诸族的工具。

      韩世谔虽然心高气傲,狂妄自大,但也要看什么时候、什么环境。他已经在东都兵变中输了个底朝天,已经为以杨玄感为的激进保守势力“殉葬”了,如今苟延残喘下去的目的,无非就是争取绝望中的一丝侥幸,期待有东山再起的一天,而他的东山再起可不是向圣主和改革派低头,而是卷土重来,是继续未竟事业,是与改革斗争到底,所以他对回归中土不抱希望,以功劳换取赦免可以拯救亲人和家族,却救赎不了他自己,未来最乐观的预见,也就是战死荒漠,马革裹尸,不死绝无可能再进长城。

      所以现在的韩世谔,用表面的傲慢掩藏内心的颓丧,他所争取的就是可能存在的那一丝侥幸,余者皆不在关注之中,于是一如既往,即便战局展到今天这个关键时刻,他还是一言不,看似胸有成竹,稳如泰山,实则就是不争权,不与李风云产生冲突,以合作求利益、求未来。

      参军事李孟尝率先宣读了李风云自长汉城的急件。

      这份急件十一月十一出,今天下午刚刚接到,其内容主要是出伏部的分裂。库伦氏和敖汉氏为了重建部落,不惜代价要抓住这次机会,而大贺氏和拔里氏为了族群的存亡,不得不妥协退让,弃城而走。与其兄弟阋墙手足相残,白白便宜了中土人,倒不如和平分手,保存实力,耐心等待时机。

      出伏部的“和平”分裂,对联盟来说利弊各半。好处是联盟赢得了充足时间,马军主力保持了充沛体力,可以迅转战少郎河战场,把全部力量投到与突厥人的决战中,而坏处也很明显,那就是大贺氏、拔里氏完整带走了出伏部的主力控弦,且顺利撤到了实力不俗的迭剌部领地。而迭剌部同样是契丹八部联盟的核心力量,耶律氏也是大贺咄罗的坚定支持者,这两股力量联手之后,对联盟的威胁就大了,一旦少郎河战场陷入僵持,甚至打个两败俱伤,他们乘机反攻,陷联盟于腹背受敌之困境,则整个战局就对联盟不利了。

      李孟尝走到地图前,解说敌我双方当前对阵形势。

      “马军主力已于十一月十二,也就是三天前,开始依次越过托纥臣水,秘密潜伏于小套儿原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